近些年蓝乔配资,《封神演义》这一IP再度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,特别是其中的姜子牙与打神鞭、哪吒与混世魔童等形象,深深地刻入了我们的记忆。除了这些主角外,还有申公豹、妲己、商纣王等极具特色的反派角色,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然而,尽管这些角色在小说中有着精彩的表现,我们也要意识到,这仅仅是神话故事,与真实的历史相距甚远。
《封神演义》将商纣王塑造为一个极其暴虐、十恶不赦的暴君,不仅对百姓残酷无情,甚至对自己的亲叔比干施行了惨无人道的炮烙之刑,囚禁了箕子、姬昌,还把姬昌的儿子伯邑考做成肉丸让他吞食,这些描写无不显露出作者对商纣王的极大恶意。可是,撇开这些小说中的情感色彩,商纣王在历史上并非毫无作为,实际上,他是一个有着一定治国才干的国君,只是因为一着失误,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,周朝趁机篡夺了王位。
展开剩余80%商纣王亲征东夷,主力大军陷入长期战斗,无法及时回援,这才让周人趁机攻占了朝歌城,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。但商朝灭亡后,那些商朝的贵族与遗民又去了哪里呢?周武王所带领的伐纣大军,实际上只有不到五万人,在联合了其他势力攻破朝歌城后,他们虽然瓜分了商纣王的财富,但周人实际上已是强弩之末,无法再深入消灭商朝的余威。再打下去,可能周朝自己也会陷入困境,这场商周之战很可能会让其他国家坐收渔翁之利。
更重要的是,商朝的遗民仍然对商朝怀有深厚的感情,他们认为商纣王的暴政不过是周人一方的片面之词,是历史的胜者写下的故事而已。对于商朝遗民来说,周人只是来自西方的蛮族,他们的文化水平与教育方式远不如商朝,根本难以服从周人统治的理念。此外,商人信奉鬼神,巫术盛行,曾经的商王帝乙与帝辛都曾尝试进行宗教改革,削弱神权对王权的制约。虽然帝乙未能完成改革的雄图,但他将这一重任交给了儿子帝辛,帝辛上台后便进行了大规模的宗教简化。
然而,商朝的大祭司比干并不甘心自己的权力被削弱。作为掌握神权的权力人物,比干对帝辛的改革充满了敌意,甚至在占卜的过程中,他已经掌握了龟纹裂开的规律,能够人为干预占卜结果,使得神权几乎等同于大祭司本人的权力。这也就意味着,商纣王实施改革时必然会遭到强烈反抗,这也为周人提供了机会,最终导致商朝的灭亡。
如果周人继续以不信鬼神的立场来治理那些信仰鬼神的商朝遗民,那么结果要么是商朝遗民被周人同化,要么是商朝遗民会继续保持旧有的宗教信仰,甚至可能会再次进行宗教改革,推翻周人。周人实力较弱,显然不愿深陷宗教冲突,因此在完成初步的政治胜利后,他们选择撤退回到镐京,以便恢复自己的力量。
不过,商朝遗民始终是一个潜在的威胁,周武王为了避免这种威胁的扩展,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。他在朝歌城留下了商纣王的儿子帝辛,继续祭祀商朝的神灵,延续商朝的香火,试图平息遗民的不满。然而,当朝歌城的百姓得知这一消息时,纷纷欢呼,表示支持帝辛,这让周武王感到极大的忧虑。他意识到,如果不采取措施限制商朝遗民的力量,自己的政权将面临巨大的风险。
于是,周武王采取了一些策略来钳制商朝势力,他将自己的三弟管叔鲜封为卫国的国君,并将其他两个弟弟分别封为邶国和鄘国,目的是限制商朝遗民的反抗力量。尽管如此,周武王仍然感到不安,直到他去世,新的周朝国君周成王年幼,治理国家的重任交给了周公旦和召公。在这段时间内,由于周朝的父死子继制度尚未稳固,很多人对周公旦能否坚持礼法、是否会篡权产生了疑虑。
最终,周公旦在三年的激烈斗争中平定了“三监之乱”,消除了商朝遗民的威胁,并对那些残余的商朝遗民采取了进一步的控制措施。他将微子启和微仲衍分封到了宋国,继续维持商朝的传统文化和祭祀体系。微子启,这位商朝的长子,也并未获得他所期望的王位,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希望。
在商朝灭亡后,许多商朝遗民并没有完全消失。箕子便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,他曾反对商纣王的一些改革,尽管他的影响力远不如比干,但他依然对商朝传统保持着深厚的感情。当周武王征服商朝后,他拒绝效忠新朝,最终带领部分遗民离开,定居在东北的辽东半岛,建立了箕子朝鲜。
箕子朝鲜的建立为朝鲜半岛带来了中原的文化成果,虽然至今韩国并不承认箕子朝鲜的历史,但这一历史事件是无法抹去的事实。商朝灭亡后的遗民,虽然身处他乡,但他们的影响依然广泛存在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